您的位置: 首页 > 老年园地

晟胜爱心社老年园地动态:手工课堂巧思多,银发指尖绽芳华


“李老师,这个中国结的绳结怎么绕才不会松呀?”“王阿姨您别急,先把红绳对折压在下面,我手把手教您”—— 走进晟胜爱心社老年园地,手工教室里暖意融融,二十多位老年学员围坐在一起,跟着志愿者老师学习中国结编织。作为老年园地的特色服务项目,每周三、周五的手工课堂早已成为老人们最期待的 “固定节目”,让银发族在指尖劳作中收获快乐与成就感。

image.png

晟胜爱心社老年园地自开放以来,始终以 “丰富晚年生活、传承传统技艺、增进邻里情谊” 为目标,精心打造多元化手工课程。考虑到老年人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点,园地筛选了中国结编织、剪纸、布艺贴画、串珠饰品、陶艺制作等适合老年人的项目,邀请民间艺人、手工达人担任志愿教师,采用 “零基础教学 + 一对一指导” 的模式,让每位老人都能轻松参与。

image.png

今年 68 岁的张桂兰阿姨是手工课堂的 “常客”,从最初连针线都拿不稳,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复杂的布艺贴画,她的变化让家人都倍感惊喜。“以前在家没事干,总觉得日子过得无聊,自从加入老年园地的手工课,每天都有盼头。” 张阿姨一边展示自己刚完成的 “松鹤延年” 布艺画,一边笑着说,“老师教得特别有耐心,哪怕一个步骤要教十遍,也从不嫌烦。现在我不仅学会了好几门手艺,还和姐妹们一起交流心得,心情越来越舒畅。”
为了让手工课程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,园地会根据季节、节日调整教学内容。春节前开设春联剪纸、福字编织课程,老人们亲手制作的作品既能装点家居,还能送给亲友;母亲节推出手工花束制作,让老年学员为自己或家人送上一份温馨祝福;重阳节则组织陶艺杯制作,老人们在杯身上刻下对晚年生活的期许,寓意 “一辈子安康”。每次课程结束后,园地都会举办小型作品展,将老人们的作品陈列在展示区,让大家在相互欣赏中增强自信心。
除了技能教学,手工课堂还成为老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。课堂上,大家一边做手工,一边分享生活趣事、交流养生心得,原本互不相识的老人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75 岁的刘大爷丧偶多年,性格一直比较孤僻,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加入手工课堂后,慢慢变得开朗起来。“在这里,大家都像家人一样互相照顾,我学做串珠的时候,眼睛不好,旁边的陈阿姨就帮我穿珠子;我手脚麻利,就帮姐妹们剪裁布料。” 刘大爷说,现在他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去园地,和朋友们一起动手、一起聊天,晚年生活不再孤单。

为了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,园地还开设了 “定制化手工服务”。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,志愿者会带着材料上门教学,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参与手工活动;对于有听力、视力障碍的老人,志愿者会采用手语、放大图纸、一对一慢教等方式,确保他们能跟上教学节奏。家住阳光小区的陈奶奶因视力模糊,无法参与常规课程,志愿者小李便每周上门两次,教她做简单的绒线画,如今陈奶奶已经完成了 10 多幅作品,每一幅都被家人视若珍宝。

image.png

手工课堂的成果还成为爱心传递的纽带。每年年底,老年园地都会组织 “手工爱心义卖” 活动,老人们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出来义卖,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。“我们的手艺能帮到孩子们,特别有意义。” 参与义卖的王阿姨说,去年她制作的中国结卖出了 200 多元,虽然钱不多,但能为孩子们尽一份力,心里特别踏实。截至目前,手工课堂的义卖活动已累计筹集善款 1 万余元,帮助了 12 名贫困儿童解决学习用品问题。
下一步,晟胜爱心社老年园地将继续丰富手工课程内容,计划新增刺绣、竹编等传统技艺课程,邀请非遗传承人前来授课,让老人们在学习手艺的同时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;同时扩大 “上门教学” 覆盖面,让更多行动不便的老人能参与其中。此外,园地还将打造 “老年手工文创品牌”,将老人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包装推广,让银发族的指尖智慧绽放更大价值,让老年园地成为老人们实现自我、传递爱心的幸福家园。